肝硬化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发布时间:2015-12-30 15:19:30 阅读(442)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常有食欲不振或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与肝功能障碍和门静脉高压,使胃肠道阻性充血而分泌与吸收功能发生紊乱所致,晚期出现腹水或消化道出血。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均可引起大量出血,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多见,表现为呕吐大量鲜红色血并有黑便,出血常迅猛,病人可陷入休克甚至死亡,大量出血时可排出血便,痔静脉出血为鲜血便,但较少见。

(2)胃黏膜病变:常为肝硬化的并发症,由门脉高压引起的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门脉高压引起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普遍扩张,扭曲,形成动静脉短路和血管瘤,黏膜下静脉动脉化所致,内镜下的特征性表现为充血性红斑,“马赛克征”或“蛇皮征”,一般在弥漫性充血,水肿的基础上出现散在的红斑,中央明显发红,周边渐淡,红白区对比显著,界限清楚,有的呈明显的蜘蛛痣样改变,常可伴有散在的甚至弥漫性的糜烂,出血或小的溃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其出血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缓和,可有呕咖啡色物和黑便。

(3)消化性溃疡:在肝硬化病人比正常人发病多,据报道其发病率在临床尸解中分别为18.6%和17.7%,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其发病原理可能为:

①食物中的组氨酸经脱羧后形成组胺,在肝脏内解毒,肝硬化时解毒功能低下,侧支循环形成后存在于门静脉的促胃液分泌的物质组胺,5-羟色胺均不经肝灭活直接入体循环而使胃酸分泌增加。

②门脉高压时,上消化道黏膜下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引起黏膜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黏膜细胞坏死,形成糜烂,出血,严重时发生溃疡。

③肝硬化时常伴有内毒素血症,肠道吸收内毒素经侧支循环入体循环,加重黏膜屏障的破坏而发生溃疡及消化道出血。

④肝肾综合征时有毒物质的贮留直接破坏黏膜屏障。

⑤感染作为应激因素而发生溃疡,急诊内镜检查报道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由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引起者占24%~41%,而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占45%~76%。

 


欢迎转载分享本文链接:https://www.ilife.cn/zhuanti/cirrhosis_of_liver/223280.html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城热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