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的急性乙型肝炎对母亲和胎儿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2015-09-24 10:18:41 阅读(445)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新生儿一旦被乙肝病毒感染90%以上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因此一直被大家所关注。而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感染者都是成人,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只有5%左右的人可能转为慢性,而且又可能通过乙肝疫苗预防,因此被忽视。最近,我连续遇到两位女性因性传播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而且都正在怀孕。所以,一天前写了一篇在关乙型肝炎性传播的博客。今天我想在博客中讨论的问题是妊娠期间急性乙型肝炎。因为妊娠期一旦患上急性乙型肝炎,不仅危害到妊娠母亲的健康,也可能影响到母亲腹中的胎儿。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对母亲健康有何影响?

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6个月,平均3个月。因此,急性乙型肝炎可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和中期(平均孕17周) [1-3]。尽管妊娠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非妊娠期感染相似,但由于怀孕母亲的肝脏负担增加,黄疸往往较深,低白蛋白血症也比非妊娠期发病的患者明显,尤其发生在妊娠晚期,常可能发展成为重症肝炎,危及母亲和胎儿的生命[1-3]。由于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功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产后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2, 3]。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对胎儿有何影响?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也给妊娠妇女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由于担心对胎儿的影响,一些患者因疾病在妊娠早期或中期中止妊娠[2]。实际上,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不会引起胎儿畸形,但由于肝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低体重儿和早产的发生率增加,甚至发生胎儿死亡[2-4]。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可以造成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导致后代感染。但妊娠不同时期的母-婴垂直传播率不同。在新生儿没有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的情况下,妊娠早期和中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代出生后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大约10%;但妊娠晚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代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达 70%~100%[5, 6]。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急性乙型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经过保肝、对症及支持治疗在1~4个月内完全恢复,6个月内HBsAg消失,抗HBs出现。但是,妊娠期间发生急性乙型肝炎后,慢性化的比率高达18.2%,明显高于非妊娠急性乙型肝炎4.6%的慢性化比率[1]。这可能因为妊娠期间母体为了容忍胎儿来自父亲的抗原,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免疫耐受性增强,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7]。

近年来已有少量使用拉米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病毒和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报道[8-12]。结合这些文献报道,我认为,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使用拉米夫定或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的适应证应该是:①有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伴有HBV DNA复制≥ 4 log10 IU/ml,且没有下降趋势者;②持续HBV DNA高复制≥ 6 log10 IU/ml,有慢性化可能者;③妊娠晚期HBV DNA高复制≥ 6 log10 IU/ml,母-婴垂直传播风险较大者。

如何阻断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措施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相同: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 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13, 14]。

由于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一般低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在实施上述主动+被动的母婴阻断措施后绝大多数可以阻断成功。所以,得了急性乙型肝炎的妊娠母亲不要过分担心。

昨天,有一位急性乙型肝炎的妊娠母亲已经来信,报告了她达到痊愈的好消息。我希望我的这两篇博客能够使所有乙肝感染者重视乙肝的性传播,婚前接种疫苗,减少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也希望我的博客能减轻意外患病妊娠母亲的心理压力,积极治疗,达到痊愈。祝她们母子平安!


欢迎转载分享本文链接:https://www.ilife.cn/zhuanti/hbv/175431.html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城热销产品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