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生活中,很多人对结直肠癌的了解并不多,其防治知识亟须普及。
1.结直肠癌目前在我国发病率如何?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直肠癌又被称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攀升。最新公布的《2015中国肿瘤年报》显示,在城市地区,结直肠癌已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在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四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更高,在上海,结直肠癌发病率已经超过肝癌,排在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是人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中环境因素占80%,主要与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饮食及缺少体力活动有关,还有一些结直肠癌与遗传关系密切。
2.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直肠癌早期大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肿瘤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大多伴有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
3.便秘、胀气、肠梗阻等跟结直肠癌有关吗?
大肠癌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便秘与大肠癌直接相关,不过,大便习惯发生改变有可能是结直肠癌引起的。因此,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大便变细或形状不规则,应及时就医。经常腹胀的人也需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腹胀特别难受,且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加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此外,肠梗阻患者也需排除结肠癌,临床上有不少肠梗阻患者,在手术后才发现是结肠癌,一般来说,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肠梗阻。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大肠癌患者在早期便血时误认为自己是得了痔疮,结果延误了治疗。因此,出现便血应及时去医院做大便潜血等检查,以排除大肠癌的风险。
4.肠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高吗?
结直肠癌的发生一般是从息肉———腺瘤———腺癌的多阶段过程。部分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癌变前有较长的良性肿瘤发展阶段,该时间窗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的时机,该特性也使得结直肠癌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筛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我们建议有肠息肉的患者要及时切除,以防止进一步癌变。
5.哪些人是大肠癌高危人群,在早期发现方面,国内外有何方法?
有大肠癌家族病史、多发性结肠息肉、慢性肠炎、肠道有绒毛管状腺瘤等人群,都是大肠癌高危人群。实践证明,结直肠癌通过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从2003年到2007年,美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下降,其中50%的下降归因于筛查的开展。日本则通过立法对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提供粪便潜血检查,接受筛查的比例在60%以上;韩国还提供肠镜和结肠造影来进行筛查;新加坡虽无特定组织,但国民接受筛查的依从性高。
临床上,我国目前主要借助以下检查,帮助早期发现大肠癌:一是肛门指检、大便潜血检查。数据显示,国人直肠癌70%以上为中低位直肠癌,直肠指检时可触及。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常有便血情况,且半数无法通过肉眼看到,却可通过大便潜血检验查出。因此建议体检时不要放弃这两项检查。二是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如果发现其数值较高,应做进一步检查。三是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应遵医嘱,定期做肠镜。
6.结直肠癌有哪些治疗方法?
手术仍是首选,尽量做到早诊早治。由于结直肠癌的处理需要结直肠外科、肿瘤内科、放疗、影像、超声、病理、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专科的参加和配合,因此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模式能显著地提高结直肠癌的整体治疗水平。mdt是组织了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将治疗贯穿到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制订适合患者的规范化的、综合化的、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7.生活中人们应该如何预防结直肠癌?
首先要“管住嘴”,保持良好健康的饮食结构。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易消化食物,减少脂肪类食物,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黄绿色蔬菜。适当进食一些粗粮,帮助促进排便。
其次,要少吃腌熏食物,如腊肠、火腿肉、咸肉、咸鱼等,或高温烧烤和油炸食品。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饮水、多运动、控制体重,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