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是钙平衡的最重要生物调节因子之一。维生素D缺乏病根据年龄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婴幼儿时期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佝偻病)的发生;成人阶段的维生素D缺乏则形成骨软化症。与骨软化症相比,佝偻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维生素D缺乏病主要发生在生活在气温偏低、日光照射不足的地区、食物缺乏维生素D来源的人群常见中,特别是在婴幼儿、家庭妇女和老年人。根据我国1977~1983年的调查,3岁以下婴幼儿佝偻病的患病率平均为40.7%,其中80%的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地区。
一、缺乏原因
维生素D及钙、磷的原发性缺乏和代谢异常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是:
(一) 阳光照射不足
人体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普遍都很少,只有少数食品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因此,对多数人来说,皮肤内维生素D的合成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日光紫外线照射不足,现在仍是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日光照射与地理条件、季节和大气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温带、寒带日照时间短,特别在多雨、多雾和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更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
(二) 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
动物性食品是天然食物中主要的维生素D来源。海水鱼类,如鲱鱼、鲑鱼(大马哈鱼)和沙丁鱼,以及鱼肝油是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乳类中维生素D含量少,单纯母乳喂养而未添加维生素D制剂的婴幼儿容易发生佝偻病。
食物的钙、磷含量及比例也与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生有关。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钙的吸收,骨质生成。食物钙含量丰富可以弥补轻度的维生素D不足。
(三) 维生素D及钙、磷的肠道吸收障碍
维生素D作为脂溶性维生素,其吸收完全依赖肠道的脂质吸收能力。此外,维生素D代谢需经肝肠循环。所以,胃肠道疾病、肝病都能引起维生素D缺乏。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可影响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也是佝偻病常见的病因。
(四) 其他原因
肝和肾是活化维生素D的主要器官,肝肾疾病时可直接影响维生素D的正常代谢,如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道闭锁等。抗癫痫药物能缩短维生素D半衰期,导致1,25-(OH)2D3,生成不足,引起肠道钙吸收障碍。
二、临床表现
(一) 佝偻病
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和骨骼的变化。
1. 神经精神症状
为佝偻病初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表现为多汗、夜惊、易激惹等,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与气候无关,由于汗液刺激,患儿经常摇头擦枕,形成枕秃或环形脱发。以上症状虽非特异性表现,但在好发地区,可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2. 骨骼表现
骨骼的变化与年龄、生长速率及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1) 头部:颅骨软化为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多见于3~6个月婴儿,轻者前囟边缘软化,闭合延迟,可迟至2~3岁才闭合。重者颞枕部呈乒乓球样软化,以手指按压枕、顶骨中央,有弹性。由于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可导致额、顶骨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鞍状头”或“十字头”。佝偻病患儿出牙晚可延至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2) 胸部
1) 肋骨串珠: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呈钝圆形隆起,外观似串珠(rachitic rosary),以第7~10肋最显著。也可向内隆起压迫肺而致局部肺不张,易患肺炎。
2) 胸廓畸形:1岁以内的患儿肋骨软化,胸廓因受膈肌收缩而内陷,呈现沿胸骨下缘水平的凹沟,称为赫氏沟(harrisons groove)。2岁以上患儿可见有鸡胸等胸廓畸形;剑突区内陷,形成漏斗胸。 ”
3) 四肢及脊柱:由于骨骼软化,上下肢均可因承重而弯曲变形,婴儿爬行时可发生上肢弯曲,轻大的儿童站立则发生下肢弯曲,出现“O”型腿”或“X”型腿。脊柱受重力影响可发生侧向或前后向弯曲;骨盆前后径短,耻骨狭窄。佝偻病也可导致胫骨弯曲及扁平足。严重的佝偻病儿容易发生骨折。另外,长骨干骺端肥大,以腕部明显,桡骨、尺骨端呈钝圆形隆起,形似“手镯”与“足镯”(6个月~3岁的重度佝偻病儿多见)。
4) 其他表现:佝偻病儿一般发育不良,神情呆滞,条件反向建立缓且不巩固。能直立行走的时间较晚。由于低血钙,6个月以下的小儿常出现肌痉挛或手足抽搐,更大些的儿童可有骨痛、骨变形等表现。由于胸廓畸形,呼吸运动受限制,病儿容易继发肺部感染。也常见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
(二) 骨软化病
发生于成年人,多见于妊娠多产及哺乳期的妇女及体弱多病的老人,最常见的症状是骨痛,肌无力和骨压痛。发病初期,骨痛往往是模糊的,常在腰背部或下肢,疼痛部位不固定,其发作也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在活动时加重,但没有明显的体征。肌无力是维生素D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初期患者的感觉是上楼梯或从坐位起立时吃力,病情加重时行走困难。在骨痛与肌无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患者步态特殊,被称为“鸭步”(或“企鹅”步态)。重度者有脊柱压迫性弯曲、身材变矮、骨盆变形等现象。体检时,骨软化症患者的胸骨、肋骨、骨盆及大关节处往往有明显压痛,有些患者会出现自发性、多发性骨折或假性骨折。
成年人在维生素D缺乏时可发生骨软化症,特别是妊娠、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骨骼软化、变形,易折断,严重时发生骨骼脱钙,骨质疏松,有自发性,多发性骨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
维生素D缺乏病需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及X线检查等作出全面的诊断。
1. 病史
凡早产、双胎、人工喂养,接受日照少,经常患病及生长发育快的婴幼儿,若出现上述临床表现,需做进一步检查。
2. 实验室检查
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在佝偻病病程中出现较早,而恢复最晚,故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中价值较大。
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不典型的亚临床佝偻病,可测定血清中25-(OH)2D3水平,正常值为10~80mmol/L,典型佝偻病病人几乎为零,亚临床佝偻病病人也显著下降,经维生素D治疗后可显著回升,因此为敏感而可靠的生化指标。
3. X线检查
以骨骼发育较快的长骨的X线改变为明显,尤以尺桡骨远端及胫腓近端更为明显,各期X线表现为:初期或轻症者的改变不显著,干骺端钙化预备线可有轻度模糊,以尺桡骨端为明显。激期或重症:干骺端钙化预备线消失,呈毛刷状,常有杯口状凹陷;骺线显著增宽,骨质稀疏,皮质变薄,可伴有不完全性骨折及下肢弯曲畸形。恢复期:钙化预备线重新出现,但仍不太规则,杯口状改变渐消失,骨密度渐恢复正常。
可按下列标准对佝偻病进行确诊。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诊断为活动性佝偻病:
(1) 具二个主要症状加一个主要体征。
(2) 具一个主要症状加二个主要体征。
(3) 具二个主要症状而无体征/仅有次要体征,宜作X线及生化检查,阳性时方可确诊。
(4) 具一个主要体征而无症状/仅有次要症状,宜作X线或生化检查,阳性方可确诊。
(5) 未满3个月婴儿出现“乒乓头”体征,应有两个主要症状,>3个月者,除“乒乓头”外,还应具一个主要/次要症状。
(6) 单纯腕骨X线检查有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
(二)鉴别诊断
1.克汀病(呆小病)
系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引起,具特殊面容和体态:眼裂小、眼距宽、鼻根宽平、舌大常伸出口外,四肢短小、躯干相对较长,头发稀疏,皮肤干、粗,可有粘液性水肿。表情呆滞,智力明显低下。X线可见骨龄明显落后,但血钙、磷正常,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均可与佝偻病鉴别。
2.脑积水
均匀性头颅增大,呈进行性,伴前囟门增大、膨隆,颅骨缝分离,两眼下视呈“落日状”,严重者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呕吐、肢体痉挛等颅压增高征候。
3. 软骨营养障碍
为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有头大、前额及下颌突出,鼻根平坦的特殊面容,四肢及手指短粗、五指齐平,上身量与下身量显著不成比例,腰椎前凸、臀后凸。血钙、磷正常。X线见骨干粗短、干骺端增宽,无佝偻病典型改变。
四、治疗和预防
佝偻病的治疗应贯彻“关键在早,重点在小,综合治疗”的原则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光紫外线和选用维生素D丰富的食品,对佝偻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使用维生素D制剂还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疾病初发期可使用“夏季晒太阳,冬季服AD”的办法。后遗症期无须药物治疗,但要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骼畸形者采取主动或被动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型腿按摩外侧肌,“X”型腿按摩内侧肌),增加肌张力以矫正畸形。
对佝偻病的预防要贯彻“系统管理,综合防治,因地制宜,早防早治”的原则,从围产期开始,以1岁内小儿为重点对象,并应系统管理到3岁。从孕妇妊娠后期(7~9个月)开始,胎儿对维生素D和钙、磷需要量不断增加,要鼓励孕妇晒太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和钙、磷及蛋白质的食品,有低钙血症和骨软化症孕妇应积极治疗。对冬春妊娠或体弱多病之孕妇,可于妊娠7~9个月给予维生素D制剂,同时服用钙剂。
新生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尽早开始晒太阳。尤其早产儿、双胎及人工喂养儿或者冬季出生小儿,可于生后1~2周开始,给予维生素D制剂强化。有钙抽搐史或以淀粉为食者,补给适量钙。除提倡母乳外,有条件地区,人工喂养者可用维生素AD强化牛奶喂哺。